康之咨询 香港保险投资移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如何看待保险储蓄的半强制性---看美国的聪明储蓄计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6 01: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现今多数人没有良好的储蓄习惯

先静静地问自己一句:我是一个习惯攒钱的人吗?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中国人向来以偏好储蓄闻名,但现如今肯这么做的人多数已经上了年纪,至少也是70后的。随着消费主义的攻城略地,相当多的小伙伴们已经不知不觉掉进了“享受当下”的陷阱。

如果一个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说自己是“月光族”,你一定觉得不足为奇,但若调查一下身边更多的人,你可能惊异地发现,可能包括你自己在内,现今,实际上有相当多年收入超过10万,甚至几十万的家庭,一年下来也并不会攒下多少钱来。

看看街上几乎一夜之间冒出来多少私家车吧,再看看天天爆满的饭店酒楼……是的,中国人正在逐步丢掉储蓄的好习惯。

还有一个人们越来越轻视储蓄的原因,就是近几年来“投资”概念的泛滥。

多数中国人没有经历系统的理财知识教育,而充斥当下金融市场的多如牛毛的各类“理财产品”则在一遍遍鼓吹收益率是何等得诱人。这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理财就是投资”的概念误导。

于是又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掉入了另一个迷人陷阱——“收益率”陷阱。梦想着得到越来越多的收益,很多人一觉醒来发现连本金都已经很难保全。

实际上,储蓄和投资在家庭理财中完全归属不同功能的两个范畴。后者强调“打到更多的猎物”,而前者则强调“留得青山在”。

01.jpg

  • 美国的“聪明储蓄”计划

全世界最不习惯储蓄的当属美国人吧。

为了鼓励人们更多的参与储蓄,美国行为金融学奠基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另一名行为经济学家什洛莫•贝纳茨(Shlomo Benartzi)设计了一套“聪明储蓄”计划。

这个计划可谓用心良苦。考虑到多数人不愿意“减少”到手的财富去用于储蓄,这个计划引导人们承诺,若将来有涨工资,则同意从涨出来的部分里直接拿出一部分放到储蓄账户里。

实践证明这个计划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1、事先承诺;

2、自动自发;

3、退出机制。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退出机制——与继续留在储蓄计划里相比,退出反而更加劳心劳力。

当然,这个计划最聪明的地方,我认为是建立在收入增加基础上的部分储蓄。这大大降低了人们储蓄的痛苦指数。如果你很清楚,若能储蓄100元,意味着相较原来的收入,你将有900元的额外进账(数字为示例),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聪明计划的设计是建立在以下几个行为基础上的:

1、人们并非反对储蓄,但绝大多数人缺乏长久的自制力。

2、多数储蓄并没有与未来具体的美好生活规划挂起钩来,因而约束性就更加得小。

3、很多时候,纠结于收益率不高,甚至担心亏损,而宁愿选择干脆不存。

4、已经习惯于当下的储蓄计划,不愿意再改变,除非有预期之外的收入。

这个计划相当具有影响力,已经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普通劳工参与了这项计划。

保险储蓄的半强制性

美国的“聪明储蓄”计划是通过集体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我想说的是,如果有个类似的计划,不需要你考虑周围同事的做法和态度,而设计原理是一样的,你愿不愿意考虑呢?
个人储蓄型商业保险便是这样一个东西。
一般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以及长期的重大疾病保险都属于此类险种。
后者可能难以理解。这么说吧,在人的一生里,重大疾病的发生概率是相当高的。能够无疾而终的人,除了意外事故,可谓少而又少。因此,所谓的大数法则,在这里便发挥不了多大作用(除非团体投保一年期的短期重大疾病保险)。为了平衡成本,显然长期的重大疾病保险和年金保险一样,基本也遵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规律。也就是你将来得到的理赔金,实际上就是你自己攒下来的钱。
投保这类保险,同样需要你认可以下几点:
1、事先承诺——不仅仅只存一次,未来10年,20年里可能都要做这个动作。
2、自动自发——投保是自由的,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你承认自己坚持储蓄是有困难的,因而愿意把这个计划托付给一个机构,由它来协助和监督你实施这个计划。
3、人生规划——你最好明确这笔钱攒下来的目的,至少大概的方向是什么,这样你才更乐于坚持做这件事。
4、淡化收益——这类保险的收益率一般也就大概与通货膨胀率差不多,你最好别把它当成一个投资的渠道,包括和你做生意的利润率比较。
5、接受约束——退保的手续一般比投保要来得繁琐,而且是有成本的。在过了大约10天的短暂的“犹豫期”后,若要反悔,代价便是手续费。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半强制”地督促你完成一个长期储蓄计划。好消息就是时间越长,反悔的成本损失就越低,直到达到一定年数后,谈不上反悔不反悔的问题。
02.png
  • 一个保险客户的感叹

曾有一个很早就有很多钱的上海客户跟我讲起她的真实经历。
早在10年前,她听从了一个保险代理人的建议,每年拿出几百万元投保了一份储蓄性保险计划。
后来时间一长,她渐渐淡忘了当时投保的初衷,而且总觉得没什么大收益,不去投资太亏了,最终没有忍住,就把它们取了出来——当然是退保的方式。
如今几年过去了,她开始真正有些后悔了。
因为如果没有取出来,她闭着眼都知道,自己还有几千万的身家和本钱在某个地方存着。而且虽然不多,但每年都会有一点增值。现如今,她除了生意上还是那么多资本外,真正保命的钱却没有了底儿。
她的另外一个感慨是,如若当年没有听从那个保险代理人的建议,也就是没有投过那份保险的话,恐怕中间想一下子找到那么多钱(退保出来的钱)也几乎不可能。最大的可能是“早不知道被消耗到哪儿去了,被朋友借去而有去无回了也说不定!”因此,虽然中途退出的还不及本金(毁约费用),但她丝毫没有怪责那个业务员的意思。
这个案例很好地印证了储蓄型保险的半强制性的好处。
话句话说,假设你能省下100块来,“投资”一年下来,不论是赚了5%还是赔了5%,这5%对你的财富来讲其实并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因为你太在意是5%还是10%的问题,而选择了不存这100块,那么,确定的事实是到了年底,你连这100块也没有。

不是储不储蓄的问题
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非真正反对储蓄。
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理由支持你应该身体力行一些这样的储蓄方案了。
比如,中国的社保养老制度显然已经步履维艰,你不能太指望了。而中国的商业团体保险(单位自发给员工设置的福利计划)也极其不发达。除了一些大型国企外,很少有单位真正考虑你的退休养老问题。至于公务员的退休福利好,咱们不提也罢,提了生气。
再比如,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注定了将来指望后代养老已经几无可能。君不见倒退30年,中国人还公认养儿能防老。岂不知伴随人口的大流动,男孩儿们多数闯天下去了,造成现在女儿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再过30年,怕是女孩们的想法也变了,而所有人都可能不得不承认:人生在世,养育后代是你乐意,至于你自己的问题,譬如养老,得靠你自己解决。
最最重要的,喧嚣过后必有沉寂,浮华褪尽就是骨感的人生现实。消费主义不会永远盛行下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当下财富的保全了,而不再只是要赚更多的钱,更不能只是把赚来的钱一味地“享受”掉。
03.jpg
  • 问题是怎么储蓄?
通常一说起储蓄,大家都会理解为存银行。因为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只有存银行这一种储蓄方式。
如今来看,从科学理财的角度看,存银行绝非一个理想的储蓄方式。
因为银行存款的最大特点是灵活性,即存取便捷,几乎没有对权利人的任何约束,所以,靠储蓄把钱攒下来的计划基本会泡汤,尤其把时间拉长了之后。
市场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了,显然储蓄的方向不再单一。
比如一个刚组建的小家庭,或者哪怕一个还没结婚的单身贵族,如果他下决心通过按揭方式购置了一套哪怕不大的房产,实际上他已经开始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储蓄计划。当然房价也有可能跌,但这个风险和你存在银行的钱也有可能损失本金差不多。
存银行怎么可能损本金?当然可能,否则为什么最近国家开始研究银行破产问题和存款保险制度?
作为一个研究保险多年的人,我当然还建议大家投保一些商业储蓄性保险。它虽然是保险,但对你的人生来讲,它更是储蓄,只是加诸了一层保险的外衣。
别小看这层外衣,也多亏加了这层外衣!它简直就是一层盔甲!它是让你的储蓄计划得以稳健实施的重要保证。
因为尤其在漫长的人生里,我们都承认:
人,是需要约束的。
也就是说,最好有个机制,约束你稳妥地把你的储蓄计划实施下去。
另外,还有一个储蓄来源的问题。
仿照美国人的“聪明储蓄”计划,为了减少储蓄的痛苦,我们建议你如果做不到定期从月收入中抽出一部分来投保险的话,那就在你有“意外惊喜”时——比如年终奖,额外的效益奖励,非常规收入项等,最好记得拿出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一些,来给自己或家人安排一份储蓄型商业保险。
不为别的
为了你自己,和你的亲人们,
未来的美好生活。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想了解养老或教育储蓄计划,请和我联系。

——————————————————————————
Shirley 夏小姐
内地电话:135 4371 5407 (在香港接听免费)
香港电话:(00852)5300 2594,
QQ和微信号:1736 9358 24
——————————————————————————





Shirley xia
——————————————————————————
内地电话:135 4371 5407 (在香港接听免费)

香港电话:(00852)5300 2594,

QQ和微信号:1736 9358 24

地址:九龙尖沙咀广东道21号海港城港威大厦英国保诚保险大楼18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康之咨询 香港保险

GMT+8, 2025-5-4 20:25 , Processed in 0.08991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Johnson Zhang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